内容介绍
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3%以上!这一地区水泥行业出台多项新规
近日,陕西省工信厅等部门印发《陕西省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十四五”期间,全省建材产业结构和用能结构明显优化,水泥、玻璃、陶瓷等重点产品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到2025年,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3%以上。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和建筑陶瓷行业产能全部达到能效基准水平且达到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提高到30%以上。
“十五五”期间,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原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清洁能源应用占比大幅提升,建立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确保2030年前建材行业实现碳达峰。
其中,水泥行业重点任务包括:
严格落实《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防范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陶瓷砖、卫生陶瓷行业产能无序扩张。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资源配置和行业空间布局。
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关于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的工作要求,持续优化陕西省水泥行业常态化错峰生产政策和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通过实施差异化错峰生产,强化分类指导,差异管控,精准施策,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企业提高技术及装备水平,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碳排放。
推动水泥企业积极向混凝土建筑部品、市政工程构件等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培育壮大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石墨及碳基材料、特种水泥、特种(技术)玻璃、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新型建材产业,带动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鼓励建设绿色建材循环产业园。
加强低碳原料替代技术研究应用,鼓励在保障水泥产品质量和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应用高固废掺量的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引导水泥企业通过磷石膏、矿渣、电石渣、钢渣、镁渣、粉煤灰等非碳酸盐原料制水泥,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加快高贝利特水泥、硫(铁)铝酸盐水泥等低碳水泥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研发含硫硅酸钙矿物、粘土煅烧水泥等材料,降低石灰石用量。
支持利用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市政污泥、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等废弃物。鼓励以尾矿、粉煤灰、矿渣等对产品性能无害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超细粉生产利用,提高混合材产品质量。
支持垃圾衍生燃料、植物油、生物基废弃物等可燃废弃物高比例替代化石燃料,推动替代燃料高热值、低成本、标准化预处理。完善废弃物规模化回收等上游产业链配套,形成供给充足稳定的衍生替代燃料制造新生态,减少水泥窑等建材行业燃煤使用。
开展企业节能诊断行动,聚焦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加大对重点耗能企业、重点用能设备的专项节能诊断,深挖节能降碳潜力。引导企业建立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能源管控中心。开展能源审计、计量审查和碳核查,实现精细化能源和碳排放管理。深入开展建材行业能效分级管理。制定“整体推进、一企一策”能效改造升级方案,打造水泥、陶瓷、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的能效“领跑者”。
水泥行业重点研发水泥悬浮沸腾煅烧、窑炉氢能煅烧等重大低碳技术,鼓励研发大比例原料替代、高固废掺量的低碳水泥、新型固碳胶凝材料制备、市政污泥建材化处置等重大关键性节能低碳技术。加快推广低温水泥熟料煅烧技术、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全氧燃烧、高效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低阻旋风预热器、旋转窑余热回收等技术及装备。
加快推进建材行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通过数据采集分析、窑炉优化控制等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全链条生产工序清洁化和低碳化。利用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对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础数据库,加快探索建材行业能源管理、节能降碳等典型场景与“工业互联网+ 绿色低碳”融合发展。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统筹共享低碳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合等提供数据支撑。开展建材行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在水泥、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加快实施污染物深度治理和二氧化碳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评价和认证,推动一批重点企业达到国际清洁生产领先水平。推进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快“公转铁”,公路运输优先采用新能源车辆,厂内采用封闭式管道运输,降低运输和仓储环节二氧化碳排放量。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推动关中地区建材企业率先淘汰国四及以下厂内车辆和国二及以下的非道路移动机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均为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需取得我们书面授权,违反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③ 如需申请授权及投诉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电话:025-88888888,邮箱:njgccm@126.com)。